<p id="nxtss"><strong id="nxtss"><xmp id="nxtss"></xmp></strong></p><pre id="nxtss"></pre>

    1. 銘記歷史   開創未來

      —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      2015年9月3日,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。七十年前,四億五千萬中華兒女經過八年的浴血抗戰,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。我們的企業—山東普利森集團,也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          山東普利森集團的前身是德州機床廠,由上世紀40年代末山東抗日根據地清河區、渤海區銀行印鈔機械修理和渤海軍區軍械修造發展而來。
          清河區是我黨開辟工作較早的地區,1922年至1925年,黨的“一大”代表王盡美、鄧恩銘曾多次到這一區域開展黨的工作?!捌咂摺笔伦兒?,清河區成為山東人民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區之一,其位于山東省東北部,東至昌邑,西抵章歷(章丘歷城),南到膠濟鐵路,東北瀕臨渤海。1938年建立中共清河特委,1939年改為清河地委。1944年1月,經中共中央北方局批準,中共山東分局決定,將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并為渤海區。渤海區位于天津以南,膠濟鐵路以北,西枕津浦鐵路,東北瀕臨渤海,下轄六個專署,42個縣市,黨政軍主要負責人有景曉村(渤海區黨委書記)、王卓如(副書記兼組織部長)、楊國夫(渤海軍區司令員)、劉其人(渤海行政公署主任)、李人鳳(副主任)。
          1938年,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十團(團長李人鳳)為籌集軍費,以益都、壽光、臨淄、廣饒四縣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(實際是十團供給處)的名義,印制發行“益壽臨廣四邊區流通輔幣”,在以上四縣及鄒平、長山、桓臺等根據地流通。開始時是委托益都縣城私人的益濟印刷局秘密印制。1939年2月,在廣饒縣三區李翟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印鈔廠。德州機床廠的前身建華鐵工廠早期負責人之一王伯和同志,參與了負責秘密印制邊區輔幣和籌建革命印鈔廠的工作。
          1940年,山東抗日根據地成立北海銀行總行,各戰略區分別建立分行和印鈔廠,印制發行“北海票”。6月1日,北海銀行清河區分行成立,原十團印鈔廠改稱北海銀行清河分行印鈔廠,開始印制北海幣。印鈔廠設在臨淄縣許家莊一個地下室內,人員八九人,王伯和同志當時是技術工人。
          1941年3月,清河分行印鈔廠遷至博興縣牛家莊,清河行署印文件的石印組并入印鈔廠,從此印鈔廠有了鉛印組、石印組兩個印刷組。因形勢逐步惡化,又遷至廣饒縣,鉛印組住辛莊村,石印組住王家崗村。1942年2月,因叛徒李青照(辛莊村長)出賣,國民黨反動派成建基部夜間突襲辛莊,鉛印組13人全部被俘,其中兩人犧牲,設備全部被毀。王伯和和石印組其他同志在王家崗村幸免。
          1942年3月,在墾利縣惠魯村重建了北海銀行清河分行印鈔廠,人員和設備主要由清河區委機關報《群眾報》社調入,規模發展到30余人。1943年3月,印鈔廠遷至楊家村,此時,王伯和同志任石印組組長。
          1943年9月,根據上級指示,北海銀行冀魯邊區分行印鈔廠并入清河區分行印鈔廠,合并后改稱北海銀行渤海分行印鈔廠,全廠共八十余人,廠里的印刷設備已初具規模,鉛印組、石印組、裁切組、鑒定股、材料股、衛生室、警衛隊等組織健全,廠址仍在墾利縣楊家村,王伯和同志仍任石印組組長。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,日偽26000余人,配以汽車900余輛、飛機10余架、坦克10余輛、軍艦2艘、汽艇12艘,對清河區進行了載入史冊的“2l天大掃蕩”。 在此嚴峻形勢下,印鈔廠迅速做好了反“掃蕩”準備,把機器和印刷材料包裝好埋藏地下,工作人員疏散到工廠附近及其他較安全的地方,并在廠區埋設了地雷。在敵人“掃蕩”中,印鈔廠的炊事員許某某不幸被敵人抓住,敵人逼問他機器埋藏的地方,他閉口不講,敵人引誘說,只要你說出來,皇軍有重賞。但他不為所動。敵人把他吊到樹上嚴刑拷打,他仍然不講,敵人殘忍地用刺刀把他殺害了,他以自己寶貴的生命保護了工廠,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英雄氣概。警衛排的幾名戰士和工廠工人被敵人抓住后,同樣守口如瓶,寧死不屈,光榮犧牲。
          在此次“掃蕩”中,印鈔廠部分機器和材料被敵人搶去或遭破壞,廠房被敵人燒毀,損失較重。但是,印鈔廠的人員沒有被嚇倒,而是以更高的革命熱情和旺盛的斗志,立即投入到工廠重建和恢復工作中去。千方百計從膠東購買了印刷機及材料,很快恢復了生產。
          1945年2、3月,渤海分行印鈔廠遷至沾化縣老爺廟的畢家嘴村,工廠規模進一步擴大,工作人員增加到近百人,并增設了辦公室、裁印部、成品部等機構;8、9月間,又遷至浦臺縣萬家村;10月又遷至利津縣城。在此期間,印鈔廠發展較快,德州機床廠的前身建華鐵工廠早期負責人之一魏青山同志,調來在印鈔廠總務采購股作采購工作。
          抗日戰爭勝利后,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,在印鈔廠修理部基礎上組建了建華鐵工廠。對內仍是印鈔廠修理部和勃海軍區修械所,主要任務是修理印鈔機、軍械并制造地雷手榴彈;對外開展農機具修造業務。1948年10月,建華鐵工廠從利津縣遷至德州市豐華街東頭路北。1949年2月,利民鐵工廠由吳橋縣曹洼遷往德州并入建華鐵工廠,在本年中逐步建立了工業企業的計劃、統計工作,并開始計算工業產值。按1970年不變價格核算,1949年工業產值為16.18萬元,職工人數184人。
          從1939年到1949年,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背景下,在黨組織的領導下,伴隨著山東解放區銀行、解放區印鈔廠及其機器修理和軍械修理,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,機構不斷健全,分工逐步細密,山東普利森集團的前身,由簡陋的印制革命根據地貨幣,到形成印刷機械的維修部分,發展為專職的印鈔廠修理部,再發展成初具規模的機械工廠,在山東抗日根據地——清河區、渤海區的革命史冊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,為反法西斯戰爭和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          建國后,德州建華鐵工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,先后生產新型農具、磅稱、皮帶車床、牛頭刨床等產品,1956年開始生產車床,1958年更名為德州機床廠,1963年開始生產深孔加工機床。至1998年,企業產值5875萬元,產量680臺,銷售收入5695萬元,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了困境。
          1998年11月,陳聲環同志臨危授命擔任企業的黨委書記、廠長,組成了新的企業領導班子。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后,大刀闊斧的進行三項體制改革,2001年以德州機床廠的有效資產組建德州德隆集團機床有限責任公司;2002年組建德州普利森機床有限公司,國有資產全部退出;2008年組建山東普利森集團有限公司。深化改革給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,集團廠區由原來的1個達到了7個,廠區面積增加了8倍多,產值達到了12個億。
          撫今追昔,山東普利森集團在抗日戰火中誕生、在解放戰爭中成長、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壯大。在山東普利森集團的歷史長河中,前輩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,激勵我們不斷進取,讓我們沿著前輩們的足跡,在這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以及以后的日子里,發揚他們英勇不屈、艱苦奮斗的戰斗精神,去創造更加美麗燦爛的明天!

      2015年5月14日

      aaa五月天

      <p id="nxtss"><strong id="nxtss"><xmp id="nxtss"></xmp></strong></p><pre id="nxtss"></pre>